枸杞科學研究所黨支部有黨員16名,是區直機關五星級黨支部,也是全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試點單位之一。
近年來,我們堅持“黨建引領、科技創新、服務產業”的理念,把黨支部戰斗堡壘建在科研一線,把黨的旗幟插到田間地頭,組建黨員創新攻關小組,長期奮戰在枸杞生產第一線,著力解決制約枸杞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,為自治區九個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。
故事一:荒漠變綠洲
2012年冬天,我們第一次走進位于中寧縣東北部的小鹽池灘,一眼望不到邊的沙荒地渺無人煙,沒過腳踝的黃沙讓人寸步難行,迎面飛過來的砂石打得臉生疼。這樣的地方可以種植枸杞嗎?每位黨員都開始質疑。面對這些顧慮和現實困難,支部提出了“黨建+項目”的思路,組建黨員專項任務突擊隊,激勵大家迎難而上、攻堅克難。為了監測種苗在沙荒地生長情況,我們背著干糧,克服嚴寒、風沙、日曬、缺水等困難,在沙堆里一干就是一年。一次次試驗,一次次失敗,但我們沒有灰心、沒有退縮,終于通過固沙、施肥、栽樁、捆綁、滴灌等方法,將枸杞種活了。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,灼熱的黃沙將樹皮燙傷、幼苗燙死,經過反復試種,我們發現在沙地上種草就能降低溫度,讓幼苗活下來。這就是沙荒地種植枸杞的關鍵技術———留草技術,這項技術為荒漠種植枸杞提供了有效示范和技術保障?,F在,大家路過中寧縣小鹽池灘時,映入眼簾的是上萬畝枸杞基地,枸杞樹郁郁蔥蔥,滿樹掛滿紅果,生機勃勃,這不僅是荒漠到綠洲的飛躍,更是群眾脫貧致富的蛻變。
故事二:種苗興產業
為解決枸杞產業發展中的問題,黨支部成立枸杞新品種選育示范推廣、枸杞配套栽培技術示范推廣、枸杞苗木繁育技術示范3個黨員服務小組。其中,枸杞苗木繁育技術示范小組遇到了這樣一個難題。過去種苗繁育是將枝干剪成幾段來繁殖,速度太慢,成活率低,一年只能繁育一次,特別是新品種培育出來后,農民種植熱情很高,但種苗數量少,遠遠不能滿足需求,難以大面積推廣。黨員服務小組對溫濕度、插穗長短、生根劑濃度、病菌危害進行嚴格把控,通過多次試驗,終于研發出了微型扦插種苗快速繁育技術,解決了種苗一年繁育一次難題,實現周年生產,成活率也由30%提高到80%,繁育速度呈幾何倍數增長。僅寧夏地區每年可生產種苗3000~4000萬株,創造1億元的種苗收入。
通過多年的工作,我覺得只有有效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,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才能彰顯,只有把黨支部的作用發揮在攻堅克難、推動發展上,我們的枸杞事業才能越做越好。有人說,我們把農民變成了專家、把自己變成了農民,當看到農民因一串串紅果露出張張笑臉時,我們堅信,在黨旗的指引下,寧夏的枸杞將更紅。